那些没有种子的作物靠什么来“传宗接代”呢?

而在我国,拥有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也是最先进的国家级种质库——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可以收藏各类珍贵的农作物种子等品种资源150万份。而种质库,则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种子的“诺亚方舟”。我国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可以满足5000个物种、150万份种质,保存能力从目前来讲位居世界第一。现在,国家农作物种质库保存的52.

冷藏一亿颗农作物种子,防止农作物灭绝,是人类在《流浪地球》中面临末日危机时为未来农业储备的“火种”。

但在现实中,人类已经保存了远远超过一亿颗种子。

据国际种子联合会(ISF)统计,目前全球有740万种植物种质资源。在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单体数量最多、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可收集各类珍贵农作物种子等物种150万份资源。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基因库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座国家级种质库中有28万份绝版资源,真种子的“诺亚方舟”?

种质,不仅仅是种子

种质>种子。这是一个必须澄清的概念。

毫无疑问,种子承担着繁殖的作用。世界上 90% 的粮食作物都是用种子种植的。那么剩下的10%呢?那些没有种子的庄稼怎么能“代代相传”呢?

“种质”的概念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狗人杂交种子,一般是指生物体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的遗传物质。它当然可以是种子,但并非所有植物都有种子,就像普通的土豆一样。

这时,种质也可能是“果实”、“芽”、“枝”、“花粉”……它们将被选择性地收集到世界各地的基因库中。

基因库的最大作用之一是保护作物多样性。它可以保留自然界中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农作物基因,也可以为未来的农作物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或者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说有些夸张。但实际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有时是非常脆弱的。研究人员认为,世界上超过 40% 的植物物种正处于灭绝的边缘。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袁隆平院士在培育杂交稻时,野生稻的基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野生稻种质没有保存下来怎么办?毕竟,我国西南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主任李德珠曾说过,1980年代云南有26个地方有野生稻种群,现在只有两个。

再举一个例子,1954 年,包囊线虫病摧毁了美国大豆产业。美国科学家从种质资源库中发现了20世纪初从中国采集的北京黑豆的独特品种,并利用其独特的抗病基因,最终培育出大豆新品种。如果没有之前的收藏,他们能在同样的时间内摆脱这场危机吗?

幸运的是,没有如果。

因此,对于基因库来说,保护过去就是保护未来。

这座国家级种质库中有28万份绝版资源,真种子的“诺亚方舟”?

“有价值”的种质资源

什么样的种质资源可以进入基因库?

它需要有一个“ID”。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倩曾表示,基因特异性是鉴定种质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必须考虑其“面值”、个体大小等诸多方面。

以水稻为例,拟入库的水稻种质有158条信息,其中护照信息28条,农艺性状信息130条,从产地到类型。

而且狗人杂交种子,一般来说,一年生作物的种质资源确定能否入库需要3~5年,多年生作物需要5~7年。

为什么这么麻烦?因为“新来者”和“老居民”之间确实存在显着差异,所以不可能浪费基因库的收集能力。

我国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可满足5000种、150万种种质资源,保藏能力目前居世界第一。

纯种狗和杂交狗哪个好_狗人杂交百度云_狗人杂交种子

为维护好种质资源,基因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冷冻保存、超低温保存,到试管育苗保存、DNA保存等,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保质期可达50年。

例如,水分含量为5%~8%的农作物种子,一般存放在湿度为-18℃、湿度小于50%的低温库房中,可以延长其保质期至数十年,而可以维持90%以上的时间。发芽率。

马铃薯、红薯、香蕉、草莓等无性繁殖作物的种质应保存在试管苗库和超低温库中。超低温仓库可以用-196℃的液氮将它们快速冷冻,几十年后“苏醒”,依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

这座国家级种质库中有28万份绝版资源,真种子的“诺亚方舟”?

马铃薯种子很小,只有芝麻大小的六分之一。

令人惊讶的是,市场上常见的马铃薯都是用块茎(马铃薯块)繁殖的。但野生二倍体马铃薯有种子。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以杂交种子代替块茎进行繁殖,发布了第一代高纯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和杂交马铃薯系“优树一号”。

这种杂交马铃薯种植成本较低,可利用南方的休耕地进行推广,有望成为饲料专用品种。该品种于2020年获得袁隆平院士题词“马铃薯杂交种繁技术是颠覆性创新,将引发马铃薯绿色革命”。

这样的技术进步也是种质库收集种质资源的意义所在。

目前,在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52.万份种质资源中,有28万份已绝版。

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是稳定中国饭碗的希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hedu,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du.net/syhl/2022/07/05/836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7月5日 上午9:01
下一篇 2022年7月5日 上午9: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