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女士家的几只狗都拿到了“养狗证”
晨报记者黄慧清
“深巷里犬吠,啼桑树”是一道宜人的田园风光,但如果犬吠声来自城市民居,往往会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烦恼。
新闸路1700号某小区居民张女士日前向早报反映,她的邻居一层楼有两栋房子,一层是住的,一层是养狗的,房子夹在中间。两所房子。白天,邻居家的铁门是关着的,木门是开着的,三四只大狗臭气熏天。每天晚上11点,狗开始吠叫。张女士说,“半夜狗叫”严重影响了她家人的正常生活,尽管各种报道都无果而终。
这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吗?
晚上11点狗叫
张女士搬进小区快3年了,她住在603房,上半年还算安静。之后,她第一次接触到了邻居唐女士,因为她实在受不了了。“那天晚上,因为噪音太大,我敲了602房间的门,希望他们喂狗的时候能安静点,但对方不同意,说她养狗的方式与我们无关,然后他们关上门,不理会它。”
由于住在北房的老人和孩子经常被夜里的狗叫声吵醒,张女士多次与邻居争吵,但都无济于事。“我找到居委会,打了110,也没解决。”
为什么吠叫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原来,张小姐的房子是从北到南的直套间。北房靠近走廊。73岁妈妈的床铺在北窗下,与走廊仅一墙之隔。目前,北窗已经被张女士用透明胶等物品封好。“我妈有高血压,晚上11点被叫醒后,很难入睡,现在有时还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
张女士说,起初她很纳闷,为什么邻居家的狗总是在晚上 11 点才叫?后来才发现,当时唐女士正在喂狗,狗已经习惯了此时吃东西。而现在狗叫声越来越长。“以前是15分钟到半小时,现在有时候要一个小时,真是受不了了。”
“狗有证,不影响他人”
“我们也想和唐女士坐下来好好谈谈,但她没有理会,”张女士说。
唐女士说,家里是做生意的,因为生意太忙,没有固定晚上喂狗的时间,但一般都是晚上10点左右做。她强调,饲养的犬只没有随地大小便,没有污染环境,没有践踏草坪,没有破坏绿化家长不让养狗怎么办,所有犬只都取得了“犬证”,符合规定。“搬家前几年我在603房间养了一只狗,当时没有居民来找我谈论这只狗。”
说完,唐女士拿出了4张犬只登记证,上面有贵宾犬、中华田园犬、博美犬、哈士奇犬4种犬种。
由于记者的走访,604房间的狗一直在吠叫。唐女士带着等饭的孙子出来开门,邀请记者进屋谈话。进屋后,狗继续吠叫。记者看到,客厅左侧有一条黑色博美犬,右侧有一条中华田园犬,它们都被圈养,不停地跳起来吠叫。此外,唐女士的家人还养了一只黑色长毛兔。唐女士说:“我儿子喜欢小动物。”
记者建议是否早点喂狗。唐女士很兴奋,坚持不考虑,“我有我的原则,我自己家里养了一只狗,而且气味也是我家的事,不影响别人。”
居委会多次协调无果
张小姐居住的楼房总高8层,每梯四户。由于商住两用的性质,楼内住户不多。5楼,记者采访了一名在这里工作了三四年的单位员工。白天,他偶尔会听到楼上的狗叫声,但不清楚晚上有没有吵闹声。
在通往6楼的消防楼梯上,记者闻到了一只狗的粪便和尿液,当他们到达6楼时,被大风吹走了。603房间门口有几只苍蝇。604房间的门和603房间的门之间的距离在1米左右。604房间里的几只狗听到记者们的脚步声,狂叫起来,兴奋地跳起来,去抓防盗门上敞开的纱门。听到604的狗叫声,602也听到了狗叫声,狗叫声此起彼伏。
居委会多次出面协调,但唐女士不予理睬。楼组长邵阿姨表示,这件事情她是知道的,但还是忍不住给张小姐添了麻烦。6年前,唐女士的家人买了现在的两套房子,平时不出去遛狗。他们有一辆私家车来接狗洗澡和其他事情。
发布会前,张小姐私信告诉记者,她妈妈因为血压高达200家长不让养狗怎么办,再次被送进医院。
[相关链接]
“另类噪音”扰民,我该怎么办?
上海:罚款200-500元
《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养犬的个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在本市有固定住所。在城市化地区养狗的个人每户只能养一只狗。禁止个人饲养具有攻击性的狗。
第二十四条规定,吠叫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犬主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第四十五条规定,吠叫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经警告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美国:主人因吠叫三遍被罚款
美国有三部狗法,分别是恶犬法、联邦动物保护法和妨碍公共利益法。法律赋予公民养狗的权利,同时也赋予非养狗人休息和不养狗的权利。邻居干涉权。
《恶犬法》规定,养狗人必须在院子里竖立标志,提醒路人注意;在公共场所,主人必须始终为狗佩戴约束皮带和防咬口套。否则,一经发现,执法机关有权没收或者杀死该犬只,并视情节轻重追究犬主的刑事责任。同时,法律还要求恶犬的主人购买10万美元的保险,以防有人不幸被狗咬伤。《联邦动物保护法》规定,犬只对人身造成伤害或者因主人的疏忽造成他人伤害的,犬只的主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妨碍公共利益法,被称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hedu,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du.net/lybk/2022/03/17/3182.html